海浮石

海浮石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海浮石
拼音拼读
hǎi fú shí
药材别名
石花、海石、浮海石、浮石、小海石
英文名称
bryozoatum
功效分类
清化热痰药
药用部分
本品为胞孔科动物脊突苔虫Costazia aculeata Canu et Bassler的干燥骨骼,习称“石花”、或火山喷出的岩浆凝固形成的多孔状石块浮石Pumex,主含二氧化硅(SiO₂),皆称“浮石”。
动植物形态
脊突苔虫:固着生活的水生群体动物。雌雄同体。群体常呈树枝状。个体很小,为囊状。体外分泌石灰质及胶状物质,形成群体之骨骼。体前端有口,口缘有马蹄状的突起,其上生多数触手。消化管屈曲成“U”形,肛门亦在体之前端。
浮石:原矿物为非晶质。一般为白色、浅灰色,偶而呈浅红色。具有标准的多孔构造,形似蛀窠,有时具管状构造。表面暗淡或具丝绢光泽。性脆。比重小,在水中可以浮起。为火山喷发出的岩石,主要由玻璃质构成,偶含少量结晶质矿物。
产地分布
常附着于海滨岩礁上。浮石产广东、福建、山东、辽宁等地。石花产浙江、广东、福建等地。
采收加工
浮石全年可采,以夏季为多。自海中捞出,晒干。脊突苔虫的骨骼6~10月间自海中捞出,用水洗去盐质及泥砂,晒干。
药材性状
石花:呈珊瑚样的不规则块状,大小不等。灰白色或灰黄色,表面多突起呈叉状分枝,中部交织如网状。体轻,入水不沉。质硬而脆,表面与断面均有多数细小孔道。气微腥,味微咸。
浮石:本品呈海绵样的不规则块状,大小不等。表面灰白色或灰黄色,具多数细孔。体轻,质硬而脆,断面疏松,常有玻璃或绢丝样光泽。气微,味微咸。
性味归经
性寒,味咸。归肺经、肾经。
功效作用
清肺化痰,软坚散结。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分类的清化热痰药。
临床应用
用量9~15克,海浮石未研成细粉者应先煎。用于肺热咳嗽痰稠,瘿瘤结核,小便淋沥,疮肿,目翳。
药理研究
有镇咳作用,其有效成分是碳酸钙,效果与蛇胆川贝末相似。
化学成分
海浮石主要含氧化硅,其实为氧化铝、氧化钾等。海石花主含碳酸钙。
使用禁忌
虚寒咳嗽忌服,脾胃虚弱者、孕妇、儿童慎用。
配伍药方
①治慢性支气管炎:海浮石30%。煅海蛤壳粉35%,海蚬壳粉30%,猪胆粉5%。混合均匀,制成0.8克片剂。每次4片,每日3次,开水送服。
相关中药材推荐

盘龙七 pán lóng qī
补脾健胃,收涩固肠,除湿利水,活血。属收涩药下分类的敛肺涩肠药。

钟乳石 zhōng rǔ shí
温肺、助阳、平喘、制酸、通乳。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阳药。

鸡骨草 jī gǔ cǎo
利湿退黄,清热解毒,疏肝止痛。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湿退黄药。

鼠曲草 shǔ qū cǎo
祛痰、止咳平喘、祛风湿。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分类的止咳平喘药。

胡颓子叶 hú tuí zǐ yè
敛肺、平喘、止咳。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分类的止咳平喘药。

炙甘草 zhì gān cǎo
补脾和胃,益气复脉。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气药。

木香 mù xiāng
行气止痛,健脾消食。属理气药。

酢浆草 cù jiāng cǎo
清热利湿、凉血散瘀、解毒消肿。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燥湿药。

石菖蒲 shí chāng pú
开窍、豁痰、理气、活血、散风、去湿。属开窍药。

瓜蒌 guā lóu
清热涤痰、宽胸散结、润燥滑肠。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分类的清化热痰药。